新闻中心
试析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制约条件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1-01-25 18:44 浏览次数:

       依照梯度转移理论,绍兴纺织产业可以依靠加工制造环节的梯度转移,或者说通过“腾笼换鸟”,把竞争力最薄弱的、接近淘汰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本地直接发展纺织产业的高端部分和总部经济。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原因在于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以下诸多条件的限制。

  一、高梯度地区生产要素的成本并不高于低梯度地区。高梯度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一个重要的动因是在低梯度地区可以获得廉价的生产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劳动力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得东部发达地区可以轻易获得中西部地区廉价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减少,价格上升,成本优势将不断削弱。就土地和其他资源而言,中西部地区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和国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态势下,地价成本不断攀升;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我国近来大规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这种资源优势开始日益下降。此外,环保成本也未令东部企业乐观,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些污染较大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门槛正在提高。由此可见,把纺织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单就生产成本的角度看,尚缺乏足够有力的动力支撑。

  二、高梯度地区的特定产业不能够脱离当地的经济体系。只有高梯度地区的特定产业能够脱离当地的经济体系,该产业才能顺利实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从现实的情况看,东部地区的特定产业已经从块状经济升级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固化本地产业,在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共生共长,相互依赖,形成一个严密的生态系统。当前,绍兴纺织产业已呈集群化发展,上中下游产业链渐趋完整,初步形成了从上游的PTA、化纤原料,到中游的织造、印染,再到下游的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绍兴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纺织产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纺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它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由于得不到上下游其他相关产业的配套,也就很难体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

  三、高梯度地区与低梯度地区的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具有相似性。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是影响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发展并未实现高度一体化,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但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并不充分,尤其是当地政府的行政理念、管理体制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等方面,远未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东部纺织类加工企业转移过去,往往很难适应当地的体制与环境。绍兴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拥有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集群——中国轻纺城,市场与产业的联动发展,成为绍兴纺织产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这是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此外,社会网络也会影响产业的梯度转移,绍兴纺织企业在本地已经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网络,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行网络重构,这种无形的成本很难用数字来统计。

  四、低梯度地区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转移是一种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调整,是对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如果认为低梯度地区需要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的转移以实现经济的起步和腾飞,或者说中西部地区只要通过简单地等待以承接产业的转移,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事实上,机械地照搬梯度转移理论,既不符合中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还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差距凝固化。一旦发展差距凝固化,中西部地区赶超东部发达地区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鉴于此,国内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逆梯度化转移的理论,认为中西部地区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成为特定产业的产业高地,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混合转移和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述情况说明,直线型的梯度转移理论对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只具有相对的参考价值。换言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绍兴的纺织产业未必能够依靠简单地转移加工制造环节,通过“腾笼换鸟”就能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在非纺织产业及纺织产业的两端发展不足的前提下,如果把中间环节转移出去,很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空心化。此外,就业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制造产业的转移很显然会导致失业率上升。